《白求恩大夫》
此幅画像白求恩大夫是我国著名摄影家吴印咸先生于1939年拍摄的。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塑造了白求恩大夫这位崇高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形象。它不仅以独特的纪实性和完美的造型手段赢得了长久不衰的生命力,而且为诸多表现白求恩大夫的文艺作品提供了权威的形象资料。
这幅作品的成功之处就是它对画面主体的处理;它从位置、角度、用光和环境等方面对主体进行了十分细致的精当的刻画。
白求恩大夫在画面上的面积和位置处于优越的地位,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成为支配全局的结构支点。作者所选择的角度对处理主体很有利,白求恩大夫的正侧面对着相机。这个角度能把白求恩大夫的头部、身躯和手所组成的动态线条充分地展现出来,不仅完美地表现了白求恩大夫聚精会神的工作状态,而且和其他人物建立起一定的交流关系。三双手的汇聚点把人们的视线自然地引到手术上,当地表现了特定的事件,为塑白求恩大夫的形 象提供了有力的情节因素。再就是光线对主体的刻画作用。我们知道,光线不仅具有在画面上形成事整体影像的成像作用,还具有空出刻画某一特殊特体的强化作用。给某一物体以最强的光线照明,这一物体就会获得最亮的影调,从而达到突出强化的效果。其他没有受到这种光线照明的物体,其影调 就会暗得多,从而失去抢夺视线的力量。这幅作品以左侧方向的直射阳光照身在白求恩身上,恰到好处的光线入射角度使他获得最亮的影调,突出了白求恩大夫最富有表现力的表情和动作。其他医务人员虽然是构成白求恩大夫抢救伤员这一特定情节必不可少的辅助因素,但由于他们是陪体,不能过多地抢夺视线,其中的两个自然地处于阴影之中,而另一个虽然也 在直射阳光下,但作者巧妙地选择了他腰的瞬间,使他成为一个不完整的形象。光线的动用和巧妙的瞬间使白求恩大夫从其他人物中明显地突出出来了。典型的环境使这幅作品具有深沉的历史感。中国农村的一所破旧的庙宇、房檐、壁画,富有独特的中国建筑风格。用马鞍搭成的手术台说明工作条件的简陋和艰苦。白求恩大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地工作着。这就是白求恩大夫塑了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有力地表现了他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吴印咸拍摄的《白求恩大夫》这张照片发表在晋察冀军区办的《晋察冀画报》上,然而白求恩大夫生前并未亲眼看过这张照片,这令吴印咸深感遗憾。
新中国成立后,《白求恩大夫》被广泛使用。1991年,这张照片被收印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八路军图片》第403页上;在白求恩大夫的家乡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白求恩纪念馆”内,这张照片被放大后展示在显要位置。
吴印咸将这张珍贵的照片挂在自家的客厅里,时时用白求恩的精神激励自己。